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其它优秀文章推荐:

浅谈如何从根源上避免改稿:价值导向设计思维

理解UI设计准则:《认知与设计》读书笔记 1

如何利用好模糊设计?

字体与设计:摆脱字体选择困难症

留白设计和UI设计准则

视觉设计:15条科学上的设计法则讲解

中文、西文字体基础应用方式讲解

快速避免【视觉无障碍设计】中的雷

视知觉与格式塔的关系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研究艺术首先要研究人的知觉结构。

同时指出:真正对视知觉的认识奠定基础的是格式塔。

他认为存在两种格式塔:

1.物质对象的完形(格式塔):

事物中本身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中倾向于将各种力组织起来,并使该事物成为事物本身。(自然的法则与秩序)

2.人类视知觉的完形:

视知觉以其本身的能动性将复杂的对象组织成一个均衡体。它不倾向于将事物瓦解,而是倾向于将事物把握为一个完整的形式。

一个完整的格式塔是在这两种完形力相互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因此,成为一个完整的形式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终极状态(包括人的知觉)。

一个有意义的完形形式的建立主要是视知觉本身组建起来的,比如,在一张白纸上随意布置一些黑色圆点,观者会不自觉地将相邻的圆点组织成一定的图案,或呈三角形,或呈平行四边形。这种不自觉的组织行为就是完形倾向。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视知觉与力的关系

知觉是建立在力的结构(或力的式样)的基础上的,知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是对于力的感受)。

艺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之上,而知觉又是对于力的结构和式样的感知,由此得出的必然性结论便是:力的结构和式样对于艺术具有巨大的意义。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对于力的结构研究是极其繁杂的,而平衡与张力是无法逃脱的关键词。本篇简单的、试探性的来探究一下平衡与张力。
主要是“平衡、张力”这两个词,对于做设计的朋友来说,听到的频率可以说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遇到过无数设计师无不表示感到稀里糊涂、混沌难懂。
以下的内容希望能为你缓解一定困惑。

平衡

在自然界,平衡是一种物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平衡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就产生了两种平衡形式:物理平衡和心理平衡。

物理平衡和心理平衡很多情况下相似,但时常又不完全相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如大小、色彩、方向等因素造成的心理平衡值往往与物理的平衡值不一致。

例如演出舞台上,一个小丑演员身着左半边红色,右半边为蓝色的衣服,在物理上来说身体与服装两个半面积比完全相同,但色彩上来看,左右两半却是不平衡的,因为红色比蓝色重。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一个天秤两端,1斤的铁块与1斤的黑木块重量相同,可以达到物理状态的平衡,但是在视觉上却是不稳定、不平衡的。

所以设计中,我们基本都是以视觉平衡为准则,以求达到心理上平衡的需要。比如版面设计中,视觉重心通常不是版面的正中心,而是版面物理中心点微微上移。字体设计中,字面根据字体结构要缩放等诸多例子。(第一篇《点线面原理》中,“轴点”通常就是版面里或元素的支撑点或重心,是影响画面对称和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一个有关平衡的例子。最初的法国国旗是按蓝、白、红三色同样1:1:1的尺寸做成,物理上平均但视觉上却不平衡,后来把蓝色缩窄,红色加宽,修改为30:33:37比例,如此看上去才自然、匀称。法国革命后,又被拿破仑三世改为等宽,但海军旗没有改动,继续使用30:33:37比例的三色旗至今。

其实格式塔的精髓就在于“平衡”。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平衡”在人类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失去平衡,人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这种平衡并不简单是某种形式的和谐统一,而是存在的终极状态。

正如天秤两端所要需要达到的物理平衡的状态,人期望着“理想生活”或“自我实现”的心理平衡状态。这样的状态就是对平衡的追求。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值越近,人就会越感到满足或舒适。(没达到目标状态之前的心理是不稳定、急迫、不平衡的,只有达到需求的状态才会感到平衡、满足、稳定。)

心理学、物理学有推论解释:整个宇宙中都在向一种平衡状态发展,在这种最终的平衡状态中,一切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将消失。世间一切的物理活动都可以看作是趋向平衡的活动。

也可以说人一直在打破平衡与追求平衡中不断反复着,在冲突与和谐的平衡间不断探寻着。个人以为或许古时所谓的“分合”“因果”“阴阳”也是如此。或许
“中庸”就是在两极之间(利弊、黑白之间灰度)求取平衡点。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大小、虚实、动静、黑白、正反、对错、矛盾、阴阳、分合、生死、胜败……万事万物既对立又包容,有时候对不是对,错不是真的错,胜不一定好,败就一定差等等。基本上大多时候都是在AB之间求取O点的平衡,有时白多点,有时黑更多。如同艺术与商业设计也不例外,关键是度的把控,也就是平衡的取舍,所以设计本质并没有绝对好坏之分。

虽然看似讨论的有点哲学韵味,其实算是对平衡一定程度上的宏观认知。继续回到设计上来。(本来“平衡”准备放到后面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均衡》篇来讨论的,但是作为力学必须要讨论的因素就先发了,以后的文章内容以后在慢慢整理组织去吧……)

不平衡的构图看上去让人烦躁不安,内容的表达也会让人有模糊不定、不易理解的难受感,我想身为设计师都有过这种体会。正是这种踌躇不定,使视觉信息极不清楚,干扰了观看时的知觉判断。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左图与右图相比,左图是一个平衡的式样,每个方形都显得层次分明、稳定合理,并且垂直线也显的稳定有力度。而右图所有的形与线都呈现一种不确定、模糊的状态,观者无法马上判定方格大小是否相等,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一句话形容,感觉难受,不知道表达什么。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左图标题副标题、正文注释等让人无法立即判定信息内容,视觉辨别能力弱。而左图则信息明确稳定,一眼就判断出重点,避免了给人摇摆、混沌的感觉。版面中无论文字还是图像都必须“层级分明”。主体、次级、辅助等信息要明晰。主要与次级的大小比例、空间距离、显眼程度都要明确拉开对比。避免不确定、不平衡的状态。

重力

既然追求平衡是我们的一种需要,那就得讨论与平衡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重力与方向。

1、重力由构图位置决定。中心重力小,越偏离主轴,重力越大。(不能把重力与“重要性”混淆,中心的事物重要性总是比两侧大)

2、位于构图上方的事物,重力要比位于下方的事物大。(就三角形的性质来看,下方必须要比上方大才显得稳定,往后《造型的意义》文章中再去讨论)

3、位于构图右边的事物,重力要比位于左边的事物大。

可用物理学的杠杆原理来解释版面中的重力现象,越远离重力中心轴,其产生的重力越大。这种杠杆原理以致需要故意增加中间物体的面积,以增加其重力达到画面平衡。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左图两个圆上下一样大,有头重脚轻的不平衡感,中间的图将上面的圆缩小后消除了这种感觉,如英文字母里的S,B等为了平衡,上部都会比下部小。同时正三角构图的画面会更具稳定与平衡感。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画作,中间是正常的画,右边将其反转180度,我们发现右边明显变的更重了。包括我们对现实的照片进行镜像等,都会发现右边较左边要重一些。

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我们排版时经常会“加重”版面的底部,比如添加较重的颜色或框面,又或是合成时加上“前”景物,因为我们只有通过这种前后、上下空间不平衡的补偿才能让我们“觉得”各部位是对等的。

如果它们在实际上是物理对等的而非视觉上对等,我们则会因为“重力”的影响而觉得不稳定。

所以在版面空间中,事物离观者越远,它的重力也会越大。(引导眼睛向纵深空间‘Z轴’观看的远景,具有巨大的平衡抵消能力,在“远处”添加小的元素,由于透视近大远小就能平衡画面。如排版、影视中小元素或模糊元素的点缀等)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重力还取决于事物尺寸,在其他因素相近的情况下,物体越大,重力就越大。色彩上,明亮的色彩比灰暗的色彩重,如要两块黑白的色块达到平衡,黑色应该大一点。(如LOGO反白通常要缩小。莫霍利.纳吉在《运动中的视觉》也指出:黑、白、黄、蓝、绿几个立方体放在一起,白色最大,黑色最小。这与颜色冷暖进退感、光线的辐射有关。)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同时“兴趣”、“愿望和心理”、“孤立”、“形状和方向”等诸多方面可能也会影响到构图重力。

方向

方向同重力一样也是影响平衡的重要因素,并且方向也会受到位置影响。

构图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重力,并影响其周围元素(如同行星引力),因重力的吸引,元素间会显现出特定方向运动(定向运动)的力。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左图的小圆处于孤立状态下,没有具体的方向性,右图增加其它元素后,小圆有了向右下角的方向感。朝仓直已在《平面构成》中指出“小点”会被“大点”的引力所吸引。

在绘画或版面中,任何一个特定的形状事物,都具有自己的轴线。这条线都可以产生定向运动的力。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如:人直立时会显示向上的力。一个元素贴近版面边缘,另一端处于版面中央自由空间时,力会朝向自由空间一端运动。树枝形状中,力向树枝方向移动。胳膊的形态中,力是向胳膊方向移动。人的视线也能暗示具有明确方向的力。

实际上,任何一种具体的艺术品中,都是通过各种力的相互支持与抵消而构成整体的平衡。如色彩形成的重力,可能会被位置产生的力抵消,某个形状定向运动的力会被另一图形的拉力中和。这些关系所造成的复杂性,是艺术品的生命力的重要部分。

综上所述,在一件艺术品或是设计作品中,不仅包含着极其丰富多彩的力相互作用,而且这样一些关系还能够在静止和运动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平衡,只有意识到这些力和平衡,并加以把握和利用,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艺术的魅力,从而造就出优秀的作品。

张力

我们在实际静态的画面中,或感受到了能量、运动,或感受到了栩栩如生,这就涉及到了“张力”。

没有这种“张力”,艺术就是僵死的。但是,在设计、绘画、雕塑等艺术中,根本没有真正的运动,那么感受到的运动是什么?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李西斯基的作品《红楔子攻打白军》中,“张力”源自其构图形式与色彩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革命力量,黑色代表围绕在白色君主主义势力周围的黑暗,左右倾斜分割的对抗式构图,角状与圆的形态上的强烈对比。他通过赋予这两种造型颜色、充满对抗感的几何外形与构图方式来增强了画面的张力。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中的形式结构有着某种不平衡的强烈倾向,它打破了我们视知觉中完形的平衡倾向,我们的视知觉的平衡会努力抵制形式上的不平衡,以求恢复到平衡状态。因此,在对象的不平衡和视知觉的平衡之间构成一种真正的对抗。这两种对抗力相互较量之后形成的知觉结果,就是张力。

以闭合律来理解:实际这个事物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物体本身不平衡的倾向)。大脑存在的闭合律会力图弥补这个缺陷以求完形而达到平衡,(视知觉力求平衡的倾向)。这两种力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张力。当然这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实际情况远来的复杂。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事物结构形式的不平衡倾向”与“视知觉力求平衡的倾向”两种力的相互较量的过程,从而导致了张力的产生。

只有视觉感知到这种张力之后,才能感受到画面的静止中的运动。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就是要在作品形式与我们的视知觉之间造成这种张力。

物理学角度来看张力包含着运动、能量,生物学科角度来看张力是生命力的象征,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内在情感力的外在表现。阿恩海姆叫它“不动之动”,康定斯基称其为“倾向性的力”。

要想使一件作品富有动感、张力,只有当作品的所有细节部分的运动与整个构图的运动严格一致时,才有可能。因为根据格式塔原则,观看一幅作品时,人总是把这件作品的完整式样和其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觉为一个整体。

因此,整体性是我们设计前必须要最优先考虑的。(阿恩海姆用汉斯.托马斯的画与吉托的画作了对比论证,有兴趣的朋友可去读一下,这里对比较的细节不作太多描述)

整体构图采用何种分割才符合主题观念的传达?左右构图?(可暗示对抗),对角线或倾斜构图?(可彰显速度),不对称分割?(可增强紧张力)等。

主体视觉元素形状用哪种组合形态比较适合?圆形?(暗示和谐、团结),方形?(暗示稳定、权威),三角形?(暗示激进、矛盾)等。

例如整体构图为左右等比分割,冷暖的强色对比,视觉主体的形状为两个对立的三角形,来体现某种对抗的主题。因为等比分割通常可以暗示双方泾渭分明或对等,两个三角形的角尖针锋相对可暗示两方尖锐、不可调解的矛盾对撞,如此以体现蓄势待发的场面的张力。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以为我会做个详细案例的朋友,你们太天真了。真想看详细案例,去搜索引擎找对决方面的参考吧。(偷笑)学习不光要人教,最重要得自己主动去学。同时希望这幅抽象的案例能给你更多天马行空的思想启发!想想如何分割画面?如何组合主体?如何选取色彩?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划分层级?

张力在各个领域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如果就狭义设计方面而言,非要给张力一个更为具体的定义话,个人尝试将“张力”初步定义为:画面内在的力的平衡与主题的表现形式达成的某种契合,而引发观者的思考或情感共鸣的一种心理活动。

我们常说这个画面极具张力,一定是它在某方面触动了你,引起了你的或开心、或伤感、或惊叹、或恐惧的知觉(如带入感、冲击感),这种“知觉”可以归结为是心理上的一种活动。但是引起这种心理活动的情形又是来自画面内部的力的运动与主题想法表达的形式相互作用来达成的。

当然,想要做出有张力的作品。版面构图、主体视觉形象、语言文字描述、细节元素的放置都需要作综合性的考量,以期达到整体运动与部分运动一致,并与主题形象、内容相契合。设计变化的形式万千,还需要各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不断去尝试与探索。

最后,借用上篇一位朋友的评论收尾:工具使用,技法表现,理论原理是对设计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与之对应的还会有跨领域跨学科的发展过程,设计,品牌,营销,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以及最终的意识形态。

以上都是近年来的几本阅读笔记和心得总结,一直在慢慢整理中。特意分享给各位作为参考交流,本文还有诸多不足,还望各位批评指证。

这是格式塔与视知觉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讨论认知思维与经验环境知觉的影响等内容。

理论不同于软件和技法,短时间的学习就能看到进步,不能现学现卖。它是一种所谓的“种树”过程,靠的是日积月累,是一种学习、消化、迭代的过程,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从小学习的教材就是系统理论集合的表现。走上社会后,有没有感觉到以前知识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很多时候从0到1的过程,远比1-100还要困难,理论是让0变成1的重要因素,设计并不是完全靠灵感,而是有很多底层逻辑可循。接触过许多做设计的朋友,对于谈理论,大多数都抱以轻蔑嘲弄的口气,认为技法才是王道。孰不知理论才是拉开设计距离的重要因素……

这世界需要踏实勤恳的耕耘者,同样也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家。

仅作免费交流与启发,请勿商用! 谢谢!

另外也邀请对基础理论方面有涉猎或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共同交流、联名探讨相关文章。

参考书籍:

《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Jeff Johnson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库尔特.考夫卡

《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朝仓直已

《设计元素.造型与空间》丹尼斯.M.普哈拉

《运动中的视觉》莫霍利.纳吉

掌握平面设计中的平衡、张力!



属性标签: ,

欢迎留言

页面生成消耗的时间 0.231 秒,此页面一共查询了 108 次数据库!缓存时间:2023-06-06 03:20:08你的IP为:20.24.115.99